【示例】做教师一定要有一种范本意识

2017-12-06 作者: 项目组

从现实来看,好教师要成为一种“范本”,他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心态,要做到宠辱不惊,富贵不淫。比如这个绩效工资里有30%是作为奖励型工资的,既然是奖励型 工资,它就有多有少,它就必须涉及考核、评估,等等。教育方面的考核和评估有相当大的难度,很难让每一个人满意。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有良好的心态,凭着一个 教育事业者的事业心、责任心,或通俗地讲,凭着教育工作者的良心,去把政府对好教师的关爱当做自己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动力,做我们本应做的教育教学工作; 而不是成天想“我这么辛苦,我的付出与我的收入是不均等的”。

一位好教师,他的付出和收获是不可能只用金钱来衡量的。好教师最好的收获应是他的教育理念、追求,他的日常教育工作中得到的认可,他的得以实现的理想;或者具体来说,他的学生在他的引领下能够成才,能够报效父母,能够报效社会,这才是他最大的收获。

如果仅仅的是为了金钱,我个人认为那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教师的。因为金钱来的多,去的也多;今天可以来,明天也可以消失。好教师必须开开心心、认认真真地活在这个世上;动不动就要钱的心态是不好的,是会影响个人的生命质量的,是不利于个体的专业成长的。

有些教师尽管教学水平、教学技能不错,但是喜欢抱怨。抱怨同事,抱怨领导,抱怨社会等,这是不可取的。我一直认为,所谓的好教师有三个层面的标准:一个 是一级一级评出来的,一个是同行认可的,一个是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。前两个层面固然重要,但是要达到第三个层面,难啊!

所以我想,要成为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好教师,就要做到无论身处何方,无论面对什么事情,都要心系教育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也就是说,你不管在大校、小 校,名校、非名校,城区、乡村,顺境、逆境,都要守住本分,那样才可能成为好教师。你如果真是一位好教师,还担心到哪里不会受欢迎呢!

不管学校如何发展,外界有何种舆论,人品和心态总是第一位的。一位好教师,走进课堂你要充满阳光,在学生面前千万不能发泄对社会、对学校、对领导的不 满。要记住,你的言行,是会影响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的。遇到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的时候,更不能采取过激的行动,切不可忘了教师的身份。

做教师一定要有一种范本意识。

什么是教师的范本意识?社会公众普遍对教师这一职业有高于其他职业的要求,同时由于教师所面对的学生自主选择性能力不强,教师也必须要有示范性。好教师 是亦师亦母,既有教育的工作,也有养育的工作,所以教师要做孩子的范本。另外,从孩子的成长而言,他们既要求知,又要做人,这就需要教师的范本意识。

中小学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关键期,遇见好教师是其一生的幸运,否则就可能是其人生的不幸。因为孩子经常是通过对教师的价值的确认,来形成自己的价值的理 解力的。对好教师而言,一定要树立一种范本意识。所谓的范本,就是最好的可以借鉴的心灵的标杆、知识的尺度、精神的境界。简单地说,好教师就是让学生产生 知识的折服、道德的肯定、情感的依恋、精神的敬仰。所有这些,不是可以通过检查备课笔记、听课记录、考试成绩来考核的;这种考核不易操作,但不能因为难考 核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——好教师不是为考核而工作的。

我们的言行举止处处都应该成为学生的样本。光靠暴躁的脾气,粗暴的言语,粗鲁的行动,有的时候可能也会产生教育的效果,但是依赖于这种粗暴的言行的教 育,是会“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”的,你得到的回报一定也是粗暴。我们做教师的首现是要理解学生,然后还要劝解。用什么来劝解,用社会约定的行为规范,用学 校的制度,用国家的法律法规,摆事实讲道。通过一些案例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言行举止,会给自己未来的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。这样的话,我想学生才可能接受你 那种所谓是为了学生好的那种教育行为。

我们教师的身份和家长的身份是有区别的。因以你从事的这个教师职业,你就必须用教师的职业操守来要求自己。在自己的日常工作过程当中渐渐的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,慢慢的成为一个有涵养的人。

怎样才能做范本?我想谈谈我们的管理。学校管理有三种境界,即制度管理,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,严格意义上来讲这还不是学校管理的境界,这只是管理的方式和管理的思想。

境界是什么?哲学家冯友兰在《新原人》一书中曾说,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,在于人做某事时,他了解他在做什么,并且自觉地在做。正是这种见解,使他正在做 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。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,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,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。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,但是各人的见解程度不同,所做的事对于 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。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,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。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,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 级。从最低的说起,它们是:自然境界,功利境界,道德境界,天地境界。

这样来看,我觉得管理有如下三重境界:第一重境界叫恪守底线。学校的每项工作都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要求,比如学校各个部门梳理自己的基本工作要求,条目也 不要多,最多20条,但这20条基本工作是必须时时刻刻、人人都要做到的。同时还要制定一个基本固定的时间段,分三个阶段:开学初、期中、结束工作,我们 这个部门有哪些常规的工作。这个请分管校长牵头,具体的由部门负责人来做,花那么一个月的功夫。比如说教务处,集体备课到哪几条,要求不要多;听课,评课 或者说观课,议课要做到哪些;课堂教学有哪些行为规范等等。要求不要高,但提到的就是一定要做到,这个就是第一个境界。人人都能恪守底线了,整个学校的工 作就会有起色。

这第二种境界就是人人有追赶榜样的意识和动力。就英语学科来说,备课组里似乎有中坚力量,也有榜样,但是榜样的作用能够发挥的,一定要努力发挥。以此类 推,学校的各个部门、各个方面都可以评出各种各样的榜样来,甚至可以给他们写事迹,写报道宣传,请他们介绍交流。如果人人都有追求榜样的意识,工作是不可 能做不好的。即便是一项工作就是三个人在做,比如说文印室,图书室就是三个人,三个人当中也要有榜样,有了榜样,才有上进的动力。榜样应该是变化的。

第三重境界只是我们的一种渴求,这就是我讲的文化自觉。人人都自觉自愿想方设法的改善自己的工作,改进自己的处事方式,以良好的心态,包容的姿态,谦卑 之心来对待同事,对待领导,对待学生,尤其是用一种努力进取的上进的心态来对待我们的工作。假如人人都形成这样一种自觉的话,一个单位它将是不可战胜的。 这是应该我们作为管理者应该认真思考的三重境界。

教师的底气里有什么?

有人说:首先要有爱心,没有爱,就没有教育;也有人说:师者,传道、授业、解惑也,教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,否则,连最基本的职业要求都达不到,只能误人 子弟;也有人说:教师必须有高尚的灵魂,只有这样,才能引领学生的精神,才能用“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”……似乎这些说法都对,但仔细想来,又不全对。

我们生活在一个尊师重教的环境中,当然,说这句话时会有人不服气的,因为现实中总能找到很多不尊敬教师甚至对教师不屑一顾的例子。但凡工作几年之后,用 心评价一下,绝大部分人,这不仅包括自己的学生,对教师还是尊敬有加的。有些老师可能在学生或家长身上,打了太多的主意,最后招致谩骂甚至侮辱,这种情况 的老师,我所接触的,并不多见。

这底气,显然不只是对学生的爱,不是和学生呼兄喊弟的打成一片,更不是迁就或放任。我们常看到,有些老师对学生温柔有余,含情脉脉,但学生好似并不买帐,学生思想、班级管理的 问题总扰人不安。当然也有一些靠"下手狠"证明实力的老师,他们要求严格,对成绩、荣誉有痴迷的追求,学生在其手中,无不服贴顺从,强势压住了一切,也掩 盖了一切。学生当然也不会买这样老师的帐,一旦脱离其手掌,往往更难以驾驭,如此教师在学生心目中,往往爱恨交加,爱的唯一理由是:那样做,也是为了俺提 高成绩!

有些教师学富五车,侃侃而谈,引经据典,初开始学生是喜欢的,甚至是崇拜的。可一段时间之后,学生的评价风向就变了:老师有高深的学识,更有目空一切、好为人师的架子。如此,教师于学生,当然也缺乏师者该有的底气。

有人喜欢从精神或灵魂的角度去探寻教师的职业的高尚之处,或者去牢固教师的底气。但也只能说这工作是高尚的。至于怎样去实施这种高尚的职业,往往会在里 面绕圈子,也就是为了高尚而高尚。我始终认为:教师的职业,就是一份良心活。这句话,来概括所有的高尚就足够了。只要做了教师,蝇营狗苟的事情,就相当于 把灵魂交给魔鬼了。

有底气的教师,只所以被学生持久的尊重,并口口相传,最后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:学弟、学妹们,你们的x科x老师是所有老师中最好的!恭喜你们能被他(她)教!

如果学生能如此推崇自己的老师,我想,这样的老师,才是有底气的!

这种底气来源于哪里?答案是唯一的,那就是:课堂!

在课堂上,教师的言、行、举、止甚至思想动态、情绪波动无不直观地呈给学生,影响着学生,有的甚至是持续几年的影响,这足以能改变学生的很多方面。我想 起了大师陈寅恪,他每次上课,教室都座无虚席,一半是学生,一半是慕名而来的老师。连朱自清等名教授也一堂不漏地听他上课。他讲课时,或引用多种语言,或 引诗举史,皆信口道出,而文字出处,又无不准确,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,令人叹服!盛名之下,他朴素厚实,谦和而有自信,真诚而不伪饰,人称学者本色。 常萍老师,一位河南大学普通的讲师,据她的学生讲,听她的课,总会被她强大的气场所震撼:知识渊博、语言精彩且诗意,而她授课时的激情澎湃,专注投入更是 鲜有老师可比。

看来,教师的底气应该是这样的:用自己丰厚的知识,在课堂上认真且投入的,让你的学生有所获,有所得,有所悟。

做人,做事,做官之十悟第一、信仰、信念、信心是安身立命的“压舱石”。

人无信仰没有精神,人无信念没有力量。

信仰和信念好比人体身上的钙,缺钙就会得“软骨病”,就站不稳、立不住、走不动。

对自己心中的信仰、信念,要像做“大拜”一样,虔诚、执着,让信仰、信念成为自己始终不变的人生追求。

信心源自内心的一种自信,信心十足的人有一种坚强的意志力,能够咬定目标、咬紧牙关,始终不分心、不走神,排除万难去赢得成功。

第二、能力、动力、定力是站稳走好的“支撑点”。

能力是干事的基础,决定你“能做什么”;动力是干事的条件,决定你“想做什么”;定力是干事的保证,决定你“敢或不敢做什么”,三者具备则决定你“做成什么”。

本领不强会被笑死,办法不多会被急死,劲头不足会被骂死,品行不正会被搞死。

当下,最为可贵的是定力,能够挡得住诱惑、耐得住寂寞、守得住清贫、坐得住“冷板凳”,不被忽悠、不被煳弄、不被棒杀,能够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。

有能力没动力,能力打折扣;有能力有动力,而没有定力一切全白废。

这三者好比“三足”可以鼎立,让人站得稳、干得好、走得远。

第三、能干、能处、能忍是进步前行的“阶梯”。

一个人能干是一种素质,能相处善团结是一种境界,而能忍得住一时的委屈、不公和苦痛则是一种修炼。能干在于学习和实践,不断地学习、不断地实践,学中干、干中学,逐渐就会能干起来;能处在于能否宽容、包容和理解、信任。

世界再大,大不过包容的心,宽容、包容才能融合、融洽、融入,理解、信任人是一种境界,被理解、被信任则是一种幸福;能忍在于能否看长远、想大局,站得高、看得远,唯“风物长宜放眼量”,才沉得住气、吃得了亏、受得了罪,“事不三思总有败,人能百忍自无忧”。

能干、能处、能忍好比三个大的阶梯、三道大的门坎,跨过去、迈过去了,便能顺利地往前走。

第四、想法、说法、办法是能力高低的“三级跳”。

一个人的能力水平,可以说有两次飞跃,一次是把心里的想法变成说法,另一次是把口中的说法变成实际的办法。

人人皆有想法,只不过成熟不成熟而已,然而要把想法说出来,而且“说清楚、讲明白”,让人“听得进、记得住、用得上”,不至于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,则大不一样。

能说得到人心坎上去,打动人、温暖人、感染人,让人信服、佩服那叫真本事、真智慧;如果说再能够把这些想法、说法变成一个个具体的行动和办法,付之于行、见之于效,那便是大本事、大智慧了。

而每个人的能力高低就在于其中的差别,到底处于哪一级跳上。

第五、事业、职业、副业是干好干坏的“分水岭”。

如何对待工作?有的人把它当事业,甚至生命,敬畏肩上的担子,有一种很强的责任感、使命感;有的人把它只是作为一种职业,上班是为了养家煳口,为了“稻 粱谋”,是谋生的手段和方式;更有甚者把它当作是副业,成了第二职业,打自己的“小九九”,忙自己的“小生意”,种自己的“自留地”。

态度反映境界,态度决定状态。

三种不同的态度,决定了不同的人生观、价值观和事业观,也决定了一个人到底干多干少、干好干坏。

第六、学识、见识、胆识是成大器者的“法宝”。

有学识没见识,容易孤芳自赏、刚愎自用。而胆识就是胆略和气魄,有胆识便是有勇有谋,胆识是学识和见识的体现。

什么是文化?“三识”俱佳、“三识”兼备就是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,就具备了创大业、成大器的法宝。

第七、知足、知不足、不知足是人生航程的“校正仪”。

做官做人做事关键在人生的价值取向,要做官知足、做人知不足、做事不知足,这样才会不折腾、不陶醉、不停步,才会真正拿到人生价值的“金钥匙”。

知足者乐,知不足者勇,不知足者进,处理好了三者的关系,就走出了自我的小天地,走进人生大天地,就会找到准确的人生定位。

第八、眼力、魄力、毅力是实现梦想的“翅膀”。

眼力,是一个人分析、观察、思考问题的眼光和视角。

然而,看到了事物本质及其规律,还得有果敢的魄力和坚韧的毅力去努力,有了魄力就能牢牢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,抢占制高点,机遇就像闪电,只有快速果断才能将它捕捉;有了毅力就能坚持、坚持、再坚持,就能走出人生的沼泽地,锲而不舍地一直向前走。

第九、平和、平静、平淡是快乐幸福的“主打歌”。

如何让平和、平静、平淡成为一种常态,需要沉淀和修炼。

淡泊以明志,宁静以致远,对人平和、对名平静、对利平淡,始终保持着平和之状、平静之态和平淡之心,始终对身外之物“看得透、想得通、放得下、忘得了”,就会心平气和、幸福快乐。

第十、自醒、自警、自省是健康平安的“预警器”。

自醒、自警、自省是一种自我敲打,好比自己在那“照镜子”、“洗洗澡”、“正衣冠”。

“三自”是一种灵魂的拷问、人性的拷问,只有经常反省、检讨自己,才会不断校正自己、修正自己,才会不走偏、不走歪、不走邪,始终走在正道上。(来自网络)

自1985年邓小平同志提出“特别优秀的教师,可以评为特级教师”之后,成为特级教师一直是众多中小学教师的梦想。今天,特级教师不仅成为教师个人教育教学能力的象征,在某种意义上也已成了其所在学校教学水平的标志。那么,到底怎样才能成为特级教师呢?

“爱学生”是前提

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我国教师教育的最高学府,一个世纪以来已为我国培养出近20万名毕业生,其中数万名毕业生工作在基础教育战线,正是在他们当中涌现出了近500名特级教师。这无疑是北师大这座百年学府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项巨大贡献。

那么,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特级教师呢?

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的例子,较好地说明了从“名校毕业生”到“名师”的必经之路,那就是要“爱学生”,要“干一行,爱一行”。霍懋征当年从北师大数理系 毕业,却到北京实验二小当了一名小学教师,许多人对此很不理解。霍懋征说,大学毕业时她下定决心要当一名好老师,主要是受母亲和苏联电影《乡村女教师》的 影响。从母亲和“乡村女教师”的身上,她懂得了好老师就是要像“妈妈带孩子一样”去爱学生,霍懋征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就强调“蹲下和孩子讲话”的必 要;因为爱学生,“文革”中许多下放的父母都把孩子放心地交给了霍懋征;因为爱学生,霍懋征大胆创新,在小学3年级就教会学生“代数”知识;因为爱学生, “文革”后重返教育舞台时,霍懋征就开始了减轻学生负担的实验。

在北师大特级教师校友里,几乎每一个人都是爱教育和爱学生的典范。据统计,北师大近500名特级教师校友里,有近1/3扎根在新疆、宁夏、内蒙、黑龙江、山西等老少边穷地区。正是由于几十年如一日献身边疆、献身教育,他们才步入了共和国特级教师的行列。

名师功夫“在诗外”

在特级教师里,北京市的郑孙平老师是比较特殊的一位。这位生物系毕业的北师大毕业生,却被评为化学特级教师。

“我感觉,北师大毕业生的优势是知识面比较宽,用现在的话说是素质教育搞得比较好,这给学生的未来发展留下了很大的空间。”郑孙平1962年从北师大生 物系毕业,开始也是教中学生物课,但由于腰病不能经常带学生下乡,中途改教化学课。郑孙平并不觉得这是“专业不对口”。“我们大学时除了学生物外,化学课 也学了不少,像无机化学、有机化学、分析化学、生物化学、胶体化学等,我们都学。因此,改教中学化学时也没觉得很困难。”

更让郑孙平感到受益匪浅的是他在大学里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。他说,当时学校每年都要组织校外考察活动,还要求本科生搞科研,尽管最后的科研成果并不大,但查文献、写论文的底子,都是那时候打下的。

郑孙平当了36年的班主任,这种既当“经师”又当“人师”的经历,使他对中学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。他说,大学时他曾是学校篮球队和合唱团的队员,无论在教学工作上还是在班主任工作上,文体特长都帮了他不少忙。

知识面宽、实践能力强、多才多艺、既教书又育人,其实是特级教师身上的共同特征。他们的这些过人之处,很多来自于学科教学专业之外。

“不满”是创新的源泉

“听特级教师王天开的课,最让学生感兴趣的,除了牢骚,还是牢骚。”在北师大附中学生的眼里,王天开永远是涨红着脸,牢骚满腹。

其实,王天开是被历届学生公认的为数不多的几位课讲得极好的教师之一。

王天开上课最大的特点,就是用他自己的眼光审视一切,无论是教科书的内容编排,还是课后习题的难易程度,甚至连高考试题的出法、学生上课的态度等,都会 成为他不满的理由。学生们也就在王天开的牢骚声中,把握了知识的真谛。因此,王天开的课绝对不是那种一板一眼的传统示范课,而是处处显示着他自己的创新。 尽管用王天开的话说,他“过去不太尊重学生”,但每年学校期末的民主测评,学生们给王老师打的分一定是全校第一。

在当年北师大化学系82届学生里,王天开“脑瓜子好使”是出了名的,但在同事的眼里,王天开的工作态度和创新精神尤其值得学习。据说有一年,学校安排教 师任课时出现困难,王天开愣是一个人同时担当起高中三个年级的化学课授课任务,这在学校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。还有一年,王天开向学校提出学科交叉研究 申请,他自己要承包一个班、同时教授数理化3门课,结果没被批准。

我国数万名中小学特级教师当中,像王天开这样有主见、敢创新的老师很多很多。在北师大附中青年教师刘春艳的印象里,特级教师与普通教师最大的不同,在于 特级教师能敏锐地发现教学实践中的不足,并身体力行地去完善它。像北大附中的张思明老师,十多年前就发现中学数学教学中对数学应用的漠视,如今,这项研究 已成为这位特级教师的个人品牌。

惟有不满,才有创新;惟有耕耘,才有收获。中小学教师中,对教育教学实际不满的不乏其人,只有那些几十年如一日、孜孜以求的人,才会最后获得特级教师的殊荣。
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